• 1
  • 2

壮医壮药

中药的脊梁、民族的骄傲—壮药

日期:2011-08-30 15:24

简介:我国壮族主要集中于广西自治区,据该区有关部门调查,壮药共有709种。《壮族民间用药选编》收载常用壮药500多种。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壮药主要有:壮族民间每逢传统节日,也开展药市交易。广西靖西县根据端午节壮族药市调查,整理出药市壮药名录246种。

发展历史:壮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某些品种的壮药并较早地得到开发利用,同时成为著名的中药。例如《后汉书•马援传》载:“出征交趾,土多瘴气”,因常服薏苡仁而能防治瘴疾,后带回中原。苡仁至今仍是壮医常用药,也是常用中药,盛产于壮族聚居的百色地区各县。在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铁冬青、金银花等壮医常用药。两江流域是壮族聚居的地方。这些记载虽然不是直接出自壮医之手,但作者是在广西为官多年,对当地风土人情有所了解的人物,因而其内容是具有参考价值的。所称“土人”,当是指民间壮医。可知这时的壮医,已经知道按发病季节对瘴疾进行分类,并从实践中得知,发作于8、9月的黄茅瘴,病情最重。这和壮族地区民谚:“青草黄茅瘴,不死成和尚”的说法也是一致的。对于蛊毒、痧症、瘿瘤等病症,民间壮医分类也甚详。一些方志杂说有壮妇蓄蛊放蛊说,这当然是诬蔑之词,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也反证了壮族民间对蛊毒的病因和解毒治疗方法,有较多的认识。

文献记载:自秦代以来,壮医药知识有了新的积累,新的药物品种不断增加,对一些原有的药物也增加了一些新的用途,诊疗经验也进一步得到积累总结 ,有关壮医药知识的记载也有所增加。例如:成书于东汉年间的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的365味药中,壮医盛产的菌桂、牡桂 、薏苡仁、丹砂、钟乳石等被收入。该书中“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有“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病”等作用的下品药125种,壮族地区大多有出产。晋代嵇含著的《南方草木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植物学专著,其中记载了许多壮族用药,如“吉利草,其茎如金钗股,形类石斛,根类芍药,交广俚俗多畜蛊毒,惟此草能解之,极验,吴黄武中,江夏李候以罪涉合浦,始入境,遇毒,其奴吉利者,偶得是草,与侯服,遂解”。“雍,叶如落葵而小,性冷味甘 …… 南方之奇疏也 。 冶葛有大毒,以雍汁滴其苗,当时萎死。世传魏武能噉冶葛至一尺,云先食此菜”。壮族民间至今仍流传这一治疗经验。“豆蔻花……旧说此花食之破气消痰,进酒增倍。泰康二年,交州贡一篚,上试之有验,以赐近臣”。

药物机理:项目组在调研中了解到,壮药医药理论的基本观念是“天人自然观”,即“阴阳为本,天地人三气”同步。壮医认为i,通过谷道,水道和气道(今之消化、泌尿、呼吸系统)及其龙路与火路(今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的相关器官制约协调作用来实现天、地、人三气同步。在毒气与人体正气斗争的过程中,如果正不胜邪,就不影响三气同步而致病;如邪气在人体内阻塞“三道”“两路”,则会使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病,此为壮医的读虚致病论。

根据这些理论,壮医提出了调气、解毒、补虚的治疗原则。调气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拔罐等进行。解毒主要是通过药物的作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常用新鲜草药解毒。补虚多主张食用动物,认为以血肉有情之动物来补虚之有效。

发展前景:壮药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传统性,壮药的基础与其他的民族药理论不同,因此壮药用药广泛,发展前景广阔。
 

在线留言Online
患者姓名:
电话号码:
预约病种:
病情简述:

返回首页

一键通话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