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壮医壮药

您的位置:首页 > 壮医壮药 > 现代壮药 > 壮医学 >
我国壮医针灸治疗疾病,历史悠久、前景广阔

日期:2011-09-01 15:27

针灸是我国传统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针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运用手法,以调整营卫气血,中医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

我国壮医的针灸疗法起源也较早,通过考古发现证明,我国壮族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使用针灸治疗疾病。
考古学家对现存的壮医陶针的考证表明,其针形与《灵枢•九针十二原》列于九针之首的镵针极为相似,陶针和镵针与原始社会的砭石最为接近。“九针”已是金属医疗用具,按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于石器时代与铜器时代之间,曾有一段灿烂的陶器文化,陶针当是陶器时代的产物。在中医“九针”形成齐备之前,由于壮族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民的体质特点,地方病、多发病防治的需要,以及秦汉时期,南方用铁未能普遍的情况下,壮族先民已经知道在砭石的基础上,敲击陶片,使之比砭石更锋利,以便有目的地进行针刺治疗。由于疗效显著,简便易行,壮医陶针在民间流传不衰,至今还在使用。其中瓷质陶完全可以作为陶针的原料来源,考察证明:这就为壮族先民在远古时代使用陶针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198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广西武鸣县马头乡(壮族聚居地区)西周末年至春秋古墓中,出土了2枚青铜浅刺针(其中1枚出土时已残断)。针体通长2.7厘米,针柄长2.2厘米,宽0.6厘米,厚0.1厘米,呈扁长方形,针身短小,长仅0.5厘米,直径仅0.1 厘米,锋锐利,呈圆锥状,经考证认为是2枚浅刺用的医疗用针,其锋微细,与古人对“微针”的描述是一致的。1976年7月,广西考古工作者在贵港市罗泊湾一号汉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3枚银针,其外部造型相似,针柄均为绞索状,针身均为直径0.2厘米的圆锥状,锋锐利,3枚根针的针柄顶端均有一圆形小孔,长分别为9.3厘米、9.0厘米、8.6厘米。从外形观察,3枚银针的造型与现代针灸用针极为相似,可以确认为医疗用针。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范围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绞索状针柄的金属制针具。这种针柄对后世针具的针柄造型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一直沿用至今,在我国针具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壮族地区先后发现了年代最早的青铜针及银针,而同一时期的有关文献却未记载,它与《内经》提及的“九针”也不完全相同,其他地方也未发现相同或相似的针具,很可能该种针具仅在壮族地区使用,可见壮族先民很早就积累了自己独特的针刺治疗经验,并对中医“九针”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壮医针刺疗法起源于原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已较盛行,并传到中原地区。

壮医针灸方法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极大的丰富了中医针灸疗法的内容,壮医针灸疗法有力的促进了壮医学的发展,为今后壮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线留言Online
患者姓名:
电话号码:
预约病种:
病情简述:

返回首页

一键通话

免费咨询